內容提要
根據自己原來的樣子,
審時度勢,隨機應變,
選擇一種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。
- 本來面目,不忘初心:在天地穹蒼之中,以本來面目擘劃願景。見自己之心性,見天地之大化,見眾生之悲憫。
- 審時度勢,隨機應變:後現代的生涯發展面臨科技與職場的急劇變化,生涯諮商與輔導強調順時而動,因機以發。
- 安身以和,立命以德:安身立命是華人獨有的生涯實存狀態。安身之道,中為體,和為用;立命之道,誠為體,德為用。
- 本書系統的介紹了生涯諮商與輔導的相關理論與實踐方法,適用於心理學、教育學、心理諮商與社會工作等專業的大學生與研究生研習,亦可供學校輔導老師、諮商師、社工師與職涯指導人員培訓之用。
三版序
這是個烏卡 (VUCA) 時代,一個充滿著波動性 (Volatile)、不確定性 (Uncertainty)、複雜性 (Complexity) 和模糊性 (Ambiguity) 的世界。在二十世紀,人類關注的是可預測和穩定性的生涯目標。然而在二十一世紀,「不確定性」就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,科技有不確定性,職場有不確定性,乃至明日的種種,都有高度的不確定性。
正如狄更斯 (Charles Dickens, 1812-1870)《雙城記》(A tale of two cities) 的卷首所描述的,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;失序與秩序並存,典型的混沌時代。諺云:「一隻站在樹上的小鳥,從來不擔心樹枝會斷裂,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,而是它自己的翅膀。」狂風、暴雨、乾旱等意外,都是造成樹枝斷裂的不可控變化。我們接受變化的真實,認識到穩定和變化是生命的一體兩面,有成功就有失敗,有陰霾就有機會,如同生涯混沌理論蝴蝶效應的雙翅。
我們相信的是自己的翅膀。當代諮商心理學本土化的思潮風起雲湧,強調文化的自覺與自信。我們憑藉鳥瞰東西方文化的視野,從多元文化的殊性與共性中,思索生涯發展的大哉問:我是誰?我從哪裡來?我要往哪裡去?在這個前提之下,「何謂生涯規劃?」「為何要生涯規劃?」「生涯如何規劃?」文獻上怎麼說固然重要,重點是站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自己怎麼想? 我在授課的講義上,寫下了我的想法:「根據自己原來的樣子,審時度勢,隨機應變,選擇一種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。」這個理念,也成了我充實 本書第三版的基調。
願景規劃就是實現「我的夢」,必須以自己的樣子為基礎。若將願景的「願」字拆開來看,正體字 (願) 左「原」右「頁」,就是本來面目;簡體字 (愿) 上「原」下「心」,就是不忘初心。我們內心的直覺知道自己想要成為 什麼樣子。願景規劃即在邂逅自己本來面目,不忘初心。在天地穹蒼之中,無論可控或失控、必然或偶然、日常或無常,擘劃願景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,見自己之心性,見天地之大化,見蒼生之悲憫,才會有安定厚實而又饒富意 義的存在感。
生涯規劃的歷程,必須審時度勢,隨機應變。(晉) 陳壽《三國誌.魏書十. 賈詡傳》文曰:「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,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,故聖人常順 時而動,智者必因機以發。」後現代的生涯發展面臨科技與職場的急劇變化,從生涯教育到生涯諮商都必須強調順時而動,因機以發。在二十一世紀,我們需要重新擁抱變化與不確定的現實,「審時」「度勢」,「隨機」「應變」, 均屬實現夢想與願景的不可或缺。「難得之運,易解之機」,稍縱即逝;如若「踐運不撫,臨機不發」,何以因應生涯變局?
安身立命就是華人生涯規劃之鵠的,這是華人獨有的生涯實存狀態。何以安身立命?安身之道,中為體,和為用;立命之道,誠為體,德為用。也就是「安身以和,立命以德」。
澳洲原住民的智慧告訴我們:「在此時此地我們都是過客。我們只是路過。我們此生的目的是去觀察、學習、成長、愛人。然後我們回家。」我們是天地之間的行者,人生多了些生涯旅程中不可預測的顛沛流離,「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」在得失和聚散中,學習如何成長與愛人。
三版修訂手記
本書第三版付梓於民國一百一十二年立秋,甫經半年,便蒙編輯部惠示籌備再刷事宜。自三版問世以來,我曾在臺灣師範大學與「張老師」基金會授課時採用新版教材,亦於吉隆坡、澎湖、太原、廈門等地之生涯工作坊中講授若干章節。這些來自大中華地區的學生與學員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修改建議,皆為修訂版增潤之重要依據。第三版修訂,修訂版於版式未有大變,惟封面微調,文字校勘,段落潤飾,頗多著力。
- 本書第三版的基調為:根據自己原來的樣子,審時度勢,隨機應變,選擇一種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。
- 本書系統的介紹了生涯諮商與輔導的相關理論與實踐方法,適用於心理學、教育學、心理諮商與社會工作等專業的大學生與研究生研習,亦可供學校輔導老師、諮商師、社工師與職涯指導人員培訓之用。
第一章 生涯輔導之基本概念
第二章 生涯輔導的實施
第三章 生涯類型理論
第四章 生涯發展理論
第五章 個人構念理論
第六章 敘事生涯諮商
第七章 生涯建構理論
第八章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
第九章 機緣巧合理論
第十章 生涯混沌理論
第十一章 生涯決定理論
第十二章 中庸生涯模式
美國伊利諾大學(香檳校區)哲學博士(1986)與訪問學者(1995)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。曾經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、系主任。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、客座學者、博士生導師。
從事心理諮商與生涯諮商講學與研究凡四十餘年,曾獲得教育部大學教學特優教師獎(1992)、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學術木鐸獎(1997)、美國心理學會(APA)(諮商心理學分會)生涯諮商專業交流特殊貢獻獎(2007)、美國生涯發展學會(NCDA)華人生涯發展傑出專業獎(2017)、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終身成就獎(2021)、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終身成就獎(2022)以及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(思源學者)終身成就獎(2024)。